两百新疆娃行万里寻文脉
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沈祖孝
“漫步在故宫,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辉煌”“登上居庸关长城,触摸斑驳的城墙,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历史回响”……为期7天的北京、内蒙古研学之旅结束后,同学们的研学日记中收获满满。
近日,由自治区、兵团共同举办,并得到北京市、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大力支持的2025年“祖国情·中华行”新疆青少年暑期研学班第三批200名学生返回新疆。学生们在研学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,感受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,增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7天时间里,研学班学生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、居庸关长城、清华大学、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、内蒙古博物院等地参观学习,通过沉浸式、体验式教育了解国情、开阔眼界、增长知识。旅途中,学生们互助互学、相互了解、加深友谊,在交往交流交融中,增进民族团结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故宫博物院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,每一块砖石、每一片琉璃,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,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在讲解员的引领下,学生们沿着中轴线,依次走进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等标志性建筑,仿佛在历史的长廊里穿梭。他们认真聆听讲解,目光紧紧跟随着讲解员的指引,时而驻足凝视,时而小声交流。当了解到古代工匠们在没有现代机械辅助的情况下,凭借着精湛技艺与顽强毅力建造这些宏伟建筑时,他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,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钦佩不已。
“此次参观故宫,让我真切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尉犁县第一中学学生娜则热·艾米都拉说,“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,在守正创新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。”
夏日里,居庸关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,远眺山峦叠嶂,古长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发壮美。学生们沿蜿蜒曲折的城垣前行,穿越烽火台,俯瞰岭上风光,感受长城雄伟气势。
脚下是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砖块,抚摸着风雨斑驳的城墙,这份历史的厚重感,让博乐市第七中学学生阿力格尔对古人的智慧与毅力肃然起敬,“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,今天登上长城,我了解了很多有关长城的知识和故事,回到新疆后,我要讲给同学们听。”
“站在长城上,我深受震撼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,更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、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。”沙雅县红旗镇中心校学生热依赛·买买提说,努力学习,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走进清华大学,古朴建筑与葱郁林荫交织,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。仔细聆听,它们仿佛在低语,讲述着百年学府的历史与辉煌。
水木清华,钟灵毓秀。在清华园,学生们聆听清华大学教授精彩讲座,感受名师渊博的学识;与大学生交流,收获学习方法。他们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,感受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,在心中播撒下梦想的种子,立志要努力拼搏。
伊宁市第八中学学生王诗语立志要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,“我要更加努力学习,争取考到北京上大学,将来学有所成,报效国家。”
来到内蒙古博物院,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博物院内珍藏的匈奴金冠、辽代壁画、元代青花瓷等文物,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“精美的展品,让我领略到了这里厚重的历史,增长了知识。”库车市第三中学学生艾科热木·艾合买提说,祖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奋斗,只有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在昭君博物院,学生们参观了匈奴与中原陈列展、昭君出塞陈列展等,深刻领悟了“交融之美”,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。
7天的研学之旅虽短,但文化的种子已深植心田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这次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作为新时代青少年,他们将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,让文化自信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