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生命不息 种树不止》上篇:41年筑起34公里绿色长廊
新疆广播电视台/丝路视听讯(记者 崔东 胡尔买江):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,1条拦截沙海的绿色林带,是村民付志周用80万棵树苗写下的“生命答卷”。在这片曾被风沙统治的土地上,一种比绿洲更永恒的东西——希望,正在生长。《生命不息 种树不止》今天播出上篇:41年筑起34公里绿色长廊。
4月的南疆,绿意渐浓,在天山脚下的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,一排排白杨树交错纵横,守护着万亩农田。4月7日至今,付至周的儿女们已经在村里的沙地上栽种了15000棵杨树。
付志周的次子 付国喜:第1个春天老父亲没有参加栽树,每栽1棵树,就离老父亲栽种100万棵树的遗愿就更进一步了。
哈尔莫敦镇属于半流动半固定型沙丘分布地,沙丘延绵长达8公里。1965年,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从河南开封老家来到哈尔莫墩村,迎接他们的是大风天里的飞沙走石。1983年,他们在沙包边上有了属于自己的47亩地,可春天种的庄稼刚出苗,一场风沙就把苗子全埋了。
付志周的次子 付国喜:父亲就说这沙子也太欺负人了,但是我们要把它治住,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。
一句“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”,让付志周走上了与风沙的抗争之路。从小麦地边的沙包开始,拉沙、平地、挖坑、栽树,为了确保树苗成活,他们赶着牛车拉土回填在树坑里,再栽树苗。
付志周(生前采访):几千年的沙漠,寸草不生的地方,能把树栽活吗?可是我这个人呢,是一个倔强的人,别人干不了的事情 我非要尝试一下。
1辆牛车、1把坎土曼,在哈尔莫墩村,付志周老两口成了沙漠中最动人的剪影。
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 叶兴荣:我跟他是邻居,拿上1到2个馍馍,背上一壶开水就走了,一直干到天黑,有时间半夜回来。
付志周的二女儿 付巧荣:老爹戴着防风镜眼镜那一块是一个颜色,不戴防风镜的又是一个颜色,脸上2个颜色,有时候想一想,不知道老爹图了个啥。
在与风沙抗争中,付至周摸索出了“前拉后堵、分片治理、先易后难”的栽种办法。随着国家“三北”防护林第四期工程和自治区防风治沙、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实施,付志周有了大规模开荒种植100万棵树的底气,通过贷款,推土机、拖拉机取代了牛车、坎土曼。
付志周的次子 付国喜:最初老父亲栽树主要是靠人力,1个季节就栽4000到5000棵树,现在1个季节轻轻松松可以栽到1到2万棵树。
常年与风沙搏斗,付志周夫妇落下了病,陈爱兰因尘肺病2020年离世,付志周的角膜溃疡、肺功能受损,手指关节严重变形。
付志周的次子 付国喜:常年累月用坎土曼、用铁锨,这儿都磨的是老茧子,已经和他的皮肤融到一块了。
在付志周的带动下,当地300多户村民陆续加入到了植树队伍中。如今,34公里长、近3000亩的沙地上栽下了80多万棵白杨,构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。
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 何其鹏:哈尔莫敦村森林覆盖率,由之前的3%增加到目前的70%,耕地由之前的7000亩增加到目前的13000亩,收入也相应地提高了,村民也获得了更好的幸福感。
2024年,付志周因病离世,种植百万棵树的目标还剩20万棵。借助现代技术手段,新一代“愚公”——付志周的6个子女誓言要完成父亲的愿望。
付志周的次子 付国喜:继续栽,直到自己栽不动,再带动周边的老百姓一起种树,争取早日完成他(付志周)的遗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