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格达拉镇:易地搬迁“搬”出幸福新生活
阿勒泰新闻网-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俊秀 通讯员 米尔吾提·恰汗巴依
9月20日,当记者乘坐的车辆驶进青河县阿格达拉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,一片崭新的居住区域让人眼前一亮。一栋栋住宅楼整齐排列,米白色的外墙在阳光下格外亮眼;宽阔的柏油路延伸至小区每个角落,路边的绿化带郁郁葱葱;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旁,围满了欢笑的居民……
曾经散居在戈壁深处的农牧民,如今在这里编织着幸福新生活。
从 “漏雨土坯房” 到 “敞亮新楼房” 住房变迁暖了民心
2016年以前,牧民阿合买提·木塔勒一家五口还挤在一间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。肢体二级残疾的他,看着患病需长期治疗的母亲和正在上大学的妹妹,再看看为撑起这个家而日渐憔悴的妻子,满心都是无力。虽然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,可 “住房难” 仍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。
转机,来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。2016年10月,阿合买提·木塔勒一家和851户乡亲一起,告别了土坯房,搬进了阿格达拉镇的新楼房。当推开自家92.43平方米的房门,阿合买提·木塔勒第一次摸到了通着天然气的灶台、第一次在秋后感受到暖气带来的温暖、第一次不用再挑着水桶找水。“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,感觉自己是在梦里!” 阿合买提·木塔勒笑容里满是满足。
阿格达拉镇新貌。
这份 “安居” 的底气,源于青河县真金白银的投入。为了让搬迁群众 “住得稳”,全县累计投入6.22亿元,不仅建成37栋住宅楼,还配套了学校、幼儿园、卫生院、加油站、客运站、农贸市场等。如今,孩子上学步行只要几分钟,生病在“家门口”就能医治,傍晚还能去文化广场跳舞,曾经的 “偏远” 与 “不便”,早已被现代文明的便利取代。
从 “愁眉苦脸” 到 “笑容满面” 政策兜底让幸福更长久
“搬到这里,不仅住得好、挣得多,连生活开支都省了不少!”阿格达拉镇新牧社区老党员吐尔逊别克·赫德尔汗算起了“福利账”:天然气初装费1850元由青河县财政承担,每人还能拿到1200元搬迁补贴;取暖费、物业费更是享受财政补贴,连续3年递减。“政府连这些小事都替我们想到了,能不舒心吗?”吐尔逊别克·赫德尔汗感慨道。
这份 “舒心” 的背后,是阿格达拉镇“扶上马再送一程”的坚持。为了让搬迁群众“搬得来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,镇党委、政府不仅做好政策兜底,还积极开办创业就业培训基地、设立驾驶员培训学校,帮助群众掌握技能。同时,引导大家开商店、办餐馆、搞养殖、进企业,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路。
村民在合作社里正在缝纫。
如今,在阿格达拉镇,有人成了 “上班族”,每月按时领工资;有人当了 “小老板”,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;有人守着田地也能有稳定收入。“换一种生活方式,过上了幸福新生活!” 阿格达拉镇党委书记王金的话,道出了所有搬迁群众的心声。
夕阳下,文化广场上的音乐声响起,老人们跟着节拍起舞,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追逐嬉戏,阿合买提·木塔勒牵着母亲的手漫步,古丽娜孜·巴合提刚从厂里下班,正笑着给孩子买零食……
曾经的土坯房、苦日子一去不复返;如今的阿格达拉镇,产业兴旺、群众安乐。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,乡亲们不仅圆了 “新居梦”,更走上了 “致富路”。正如吐尔逊别克·赫德尔汗所说:“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挪了穷窝、换了活法,这份恩情,我们永远记在心上!”
从 “打临工度日” 到 “多元增收”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
“以前在阿热勒镇呼尔森村,耕地少,只能靠打零工糊口,哪敢想‘致富’?”说起搬迁前的日子,呼尔森村村民阿依甫汗·肯吉连连摇头。可如今,他的生活早已换了模样——家里不仅有50亩政府补助的耕地,每年土地流转还能带来16000元的收入。妻子阿孜娅·别依山在社区的帮助下,用5万元无息贷款开了家奶茶馆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他则在养殖小区办起了合作社,养了200多只羊。“现在我和妻子一起创业,日子越来越有盼头!” 阿依甫汗·肯吉算起收入账,眼里满是光亮。
和阿依甫汗·肯吉一样,37岁的古丽娜孜·巴合提也在搬迁后找到了 “新身份”。以前在阿热勒托别镇喀拉尕什村,为了照顾孩子只能守着家,全家收入来源仅靠丈夫外出打工。搬到阿格达拉镇后,孩子上学方便了,她在青河蓝斯利药业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。“我做技术切片,一个月能挣4000元!” 如今的她,不仅撑起了家里的 “半边天”,更在工作岗位上找到了自信。
村民在采摘沙棘。
这份“增收”底气,来自阿格达拉镇蓬勃发展的产业。依托农林牧产业优势,镇里10万亩农作物每年能实现产值2.6亿元,农业种植用工报酬达2200万元;828.34万元土地收益金按时发放到以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,产业工人人均增收5000元。更可喜的是,16家企业和合作社先后落地,260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,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~5万元。
到了夏天,阿格达拉镇还举办“千里花海暨农业产业观光旅游节”——大田观光、农产品采摘、民俗体验、民宿农家乐…… 仅旅游服务就能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。曾经“挣钱难”的困境,如今已被“多元化的产业”增收路径彻底打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