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阿勒泰》热播一年,哈巴河县如何将“网红”景点打造成文旅长红?
阿勒泰新闻网-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丽娜 张福新 实习记者 占尼别克·别热克
8月4日,在哈巴河县彩虹布拉克景区的“巴太树”下,游客们有序排队等候打卡拍照。这场由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引发的文旅热潮,让每一位到访者都在这里感受到了剧集带来的独特魅力。
广西游客郑琴在观看了《我的阿勒泰》后,便带着家人首站来到彩虹布拉克。当见到“张凤侠的小卖部”时,她不禁感叹:“场景布置得太用心了,这里简直就是电视剧的再现,我们的这趟旅程太值了!”
从“网红”到“长红”的蜕变
当游客们在“张凤侠小卖部”的招牌前拍照,或在“巴太树”下驻足凝望时,他们追寻的不仅是《我的阿勒泰》的场景复刻,更是一场对草原自由与人文诗意的集体追寻。随着《我的阿勒泰》带来的泼天流量,这片深藏于阿勒泰山脉的“彩虹布拉克”在短短一年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,一跃成为国民心中的“诗与远方”。而阿勒泰的故事并未止步于流量狂欢——一场影视IP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,正悄然重塑这片土地的价值链。
《我的阿勒泰》如同一把钥匙,剧中辽阔的草原、澄澈的溪流与淳朴的游牧生活,把“彩虹布拉克”从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符号,吸引游客门前来“沉浸式打卡”。面对骤增的文旅需求,哈巴河县政府迅速响应:修复剧中场景、增设打卡点位、设计主题旅游路线……把“泼天富贵”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收入。该县以“影视+文旅”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,引入湖北童话世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,启动彩虹布拉克景区建设,推动景点从“短暂爆红”向“持久长红”转型。
影视文旅赋能多维价值
影视引流仅是起点,文化挖掘与民生改善才是深层内核。8月5日,记者在彩虹布拉克景区结束采访后,便在手机中刷到了哈巴河县人社局发布的景区专场招聘会预告。这场招聘会,可创造上百个就业岗位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拉动餐饮、住宿及交通等配套服务业,形成“一业兴、百业旺”的县域经济新生态。
哈巴河县神河大酒店负责人包雪梅表示,《我的阿勒泰》的火爆为当地带来了巨大流量。为更好宣传推广,酒店不仅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大量宣传内容,还为游客提供免费接送至各打卡点游玩、拍照等服务,确保每位游客都能留下难忘的回忆。
与此同时,文化符号借影视载体焕发新生,实现了“荧幕展示—游客体验—技艺传承”的闭环。剧中“木偶山羊跳舞”(非遗“沃尔铁克”)场景引发游客追捧,非遗传承人赛里克·合德尔毛拉的表演从濒危技艺变为文旅亮点,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得到传承,生态与人文价值也在此增值:游客在欣赏还原剧中场景的同时,更深刻感受阿勒泰“人生是旷野”的生命哲学。哈巴河县依托背靠喀纳斯、白沙湖的生态优势,把地理景观与影视情感共鸣结合,赋予旅游以精神疗愈内涵。
影视热度褪去后,哈巴河如何延续生命力?
《我的阿勒泰》播出一年来,剧集热度自然衰减的挑战已然显现。对此,哈巴河县探索出两条路径:一方面强化沉浸式体验运营,通过复原剧中草原生活场景,设计毡房居住、骑马牧羊等互动项目,把“观剧感动”转化为“在地体验”,延长影视IP生命周期;另一方面构建全域旅游网络,把彩虹布拉克与喀纳斯、白沙湖等景区联动,以影视流量为入口,引导游客探索更丰富的自然与民族文化资源,实现“单点引爆、全域受益”。
从“张凤侠小卖部”前的笑声,到“沃尔铁克”技艺的舞动身影,再到景区工地上忙碌的本地工人,彩虹布拉克的蜕变诠释了影视文旅的深层价值——它不仅是镜头的取景地,还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、民生改善的催化剂。当“到此一游”被赋予就业增收、文化认同、精神共鸣的多重内涵,阿勒泰的旷野之风,吹拂的已然是一片充满韧性与希望的文旅新图景。